712年,奚族的杰出将领李大酺凭借仅有的8千骑兵,在战场上出奇制胜,摧毁了多达12万唐军的进攻,唐朝的主帅孙佺更是被处死,只有极少数的唐军将士勉强逃回。这场战斗,彻底改变了当时唐朝在北方的威望,李大酺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敌人。
在武则天的统治下,突厥强盛,而奚族则显得较为薄弱。为了保全自己的部族,李大酺不得不向突厥称臣,表示对其效忠。然而,随着唐睿宗的登基,局势开始发生变化。契丹与奚族决定归顺大唐,并向唐朝进贡,李大酺也随之前往长安朝贡。然而,李大酺的心思并不单纯,他并未安分守己,反而暗中筹划着更大的动作。
710年,李大酺突然率兵入塞,猛烈地袭击边境,掠夺了数万人的人口。薛讷(薛仁贵的儿子)奉命率领唐军追击,然而在途中遭遇了李大酺精心布置的伏兵,损失惨重,唐军几乎全军覆没,狼狈逃回。这一事件,使得唐睿宗大为震怒,他决定召开廷议,讨论对策。许多人建议宽容对待,但杜宾客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,他认为,“契丹和奚族联手,虽然实力不强,但理应采取招抚的态度,而非出兵。”然而,唐睿宗并不认同他的观点,他决心消灭奚族,特别是要收复武则天时期被奚族占领的营州,恢复大唐在辽东的威望。
为实现这一目标,唐睿宗决定出兵12万,骑兵8千,由幽州都督孙佺统领,周以悌担任副将,李楷洛担任前锋,带领唐军征讨奚族的总部营州。李楷洛,李光弼的父亲,唐朝名将,曾与奚族有过较多交情。然而,李大酺与李楷洛有过深厚的交情,熟悉其战术布置,故而提前作出了充分的准备。
展开剩余71%唐军出征的时间定在酷热的夏季,士兵们不断抱怨疲劳与酷暑。杜宾客再次上奏,提出担忧:“唐军以步兵为主,士兵身披重甲,在炎热的天气下行军,万一遭遇不测,后悔就晚了。”然而,孙佺却气愤地驳斥道:“夏季水草丰美,补给充足。李大酺并不知道我们正在袭击他,因此我们容易得手。”唐军轻敌,忽视了敌人的机智与准备,而李大酺则充分利用了这一点。他不断后撤,诱使唐军深入,逐渐消耗了敌军的体力和士气。
当唐军行进至冷陉(今内蒙古)时,李楷洛感受到异常,决定暂时停驻,等待后续部队的到来。然而,李大酺丝毫不给他喘息的机会,趁着唐军停顿之际,率领8千骑兵突然发动猛烈攻击,迅速打垮了唐军的阵形。李楷洛发现战势不利,立即派人向孙佺求援,但孙佺畏惧李大酺的骑兵,不敢出兵,只是命令部队后撤。唐军因此陷入混乱,李大酺乘机从两侧包抄,箭雨如注,打得唐军步兵措手不及。孙佺指挥无力,唐军相互踩踏而死,最后只能依山结阵保命。
尽管唐军结成了步兵方阵,李大酺的骑兵人数有限,无法突破防线,但他不急于硬拼,而是巧妙地利用心理战术,诱使唐军松懈。当唐军逐渐放松警惕时,李大酺发起了致命一击。李大酺派使者前去唐军大营,责问孙佺:“奚族历来为朝廷效忠,年年纳贡,怎会遭遇你们的背信弃义?你们为何不给我们一条活路?”虽然李大酺这话不合理,但孙佺却不敢反驳,只能含糊其辞:“我们是奉命来招抚你们,李楷洛自作主张挑起了战斗,我们会惩罚他,向你们谢罪。”
李大酺趁机提出要求,要求唐军给予信物以证明诚意,孙佺无奈,只好将军中的物资,包括帛、紫袍、金带等一并送给李大酺。这本是用于军费的物资,却变成了李大酺的奖励,使得唐军的困境更加显得荒谬。
在李大酺的巧妙安排下,唐军终于轻信了他的言辞,孙佺命令撤军,撤离北方。然而,李大酺察觉到机会,立即率军反击,唐军再次陷入危机。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,除了李楷洛等少数几名将领成功突围,12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。孙佺和周以悌最终被俘,并被李大酺送交给突厥处死。
《旧唐书》记载:“率兵十二万以袭其部落,师次冷硎,前军左骁卫将军李楷洛等与李大酺会战,王师败绩。”冷陉之战成为唐朝历史中的一大惨败,12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,李大酺的8千骑兵展现了巨大的军事智慧。即便扣除非作战人员,唐军中仍有三四万能战之兵,却未能抵挡住奚族的强大攻击。
尽管李大酺在冷陉战役中获胜,但他深知唐朝的体量庞大,自己与唐朝的对抗必将是灾难性的后果。即便李尽忠、孙万荣等契丹、奚族名将曾屡次击败唐军,但最终仍未能逃脱唐朝的打压。李大酺胜利后,并未急于扩大战果,而是继续派遣使者前往长安,表示诚意,希望能恢复与唐朝的友好关系。唐朝则因欲孤立契丹和突厥,接受了李大酺的道歉,并与他继续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。
720年,在唐玄宗的支持下,李大酺最终与契丹名将可突交战,不幸阵亡。
发布于:天津市鼎盛配资-配资炒股票-配资公司平台-贵阳本地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