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明学本身就是一个东瀛术语,中国传统一般称呼它为王学。
按照近代日本人的划分,对王阳明的研究可以分为两派,中国人的一派叫作“枯禅派”,日本人的一派叫作“行动派”。
换句话说,中国传统王学是玩静坐、玩顿悟的,宣扬的是“致良知”。鼓吹王阳明什么“一念发动处即是行”之类的是近代日本人干的事,说白了这不就是赌一把吗?赌一把,炸珍珠港去了。
我们都知道,王阳明这个人很厉害,平定宁王之乱,镇压江西流民,是有军功的。因为他从少年时期开始就留心兵马钱粮,锻炼了他的军事才能。后来章太炎就讲,王阳明跟曾国藩一样,学问不咋地,之所以出名,是靠自己的军功名动天下了,大家才反过来去学他的道术。
但问题是,王阳明真正用以成名天下的兵马钱粮之术,这些技术性、实践性的东西,王阳明是不教学生的,他教学生都是致良知、静坐顿悟那套。所以明代的王学,也基本都玩这套。
展开剩余63%这套玩静坐、玩顿悟的搞法是从哪里来的呢?王阳明不是源头。我认为是从广东来的,在岭南,直到今天为止,都很盛行禅宗。在过去,不同地域的学术它是有自己的地方色彩的,比如四川人搞儒学就喜欢弄点道教的东西,神神鬼鬼的;把禅宗引入儒家,这是广东人比较擅长的做法,比如明代中期有个叫作陈献章的大儒,他的观点跟王阳明非常接近,哦,不,应该说王阳明跟他非常接近。
事实上,王阳明在弘治年间在南京做官时,就熟悉陈献章这套搞法,而且跟陈献章的学生湛若水关系很好。静坐、顿悟什么的,那个时候王阳明就已经这么玩了,不是说龙场悟道那会儿一下子冒出来的。或者说,龙场悟道只是让王阳明最终下定决心跟朱熹那套“格物致知”决裂,但实际上他的那套搞法老早就有了。
说实话,我比较反感王阳明的一点就是,你这套学术观点明明跟陈献章有关系,你却只字不提陈献章的名字;你的军事才能明明是从小积淀而来的,你也只字不提,仿佛就是你顿悟顿出来的。搞得晚明一堆人学他静坐顿悟、六经注我去,学风很败坏。
其实那个时候真正鼓吹实践的大思想家是颜元,不仅学问好,还是个武林高手。曾经碰到上水大侠李子青。李子青笑话他,你一文人整天挎把刀晃来晃去,来我给你演示一下什么叫剑法。没想到李子青演完一套下来,颜元说,我们比试比试把,折竹为刀,几下就把李子青打败了,这让李子青佩服得不得了,把儿子托付给颜元为师。请大家注意,恰恰就是颜元评价王学有句非常有名的话“平时袖手谈心性,临危一死报君王”。所以包括顾炎武、王夫之等人在内的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都很痛恨王阳明及其后学,觉得你们丫儿啥本事没有,整天静坐心性良知,祸国殃民,以至于在清代,王学被认为亡国之学,人人喊打。
到了清朝末年,经由梁启超等人的宣传,才从日本出口转内销回来了。但那个时候的所谓阳明学,已经非常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王学了。
顺带提一句,有个人最喜欢讲知行合一,谁呢?此处空一格。蒋介石讲知行合一是有原因的。孙中山讲知难行易,难就难在我们这些伊尹、周公、诸葛亮,这些先知先觉者,等我们先知先觉的国民党把所有东西都设计好了,那些后知后觉的人照着做就行了,这是容易的。
为什么蒋介石鼓吹知行合一呢?他要宣称我才是实践孙总理遗志的那个人,或者说,我才是“行”先总理之“知”的那个人。
发布于:上海市鼎盛配资-配资炒股票-配资公司平台-贵阳本地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